跳到主要內容區

 

何英奇 博士

兼任教授 何英奇 博士

E-mail:hyq4@faculty.pccu.edu.tw

           

 

 

專長

教育心理學、社會科學研究法、輔導原理、心理測驗與評量

目前開課

112學年度第1學期

跨域社會:應用心理學

112學年度第2學期

跨域社會:現代生活壓力與情緒管理

曾經開課

大學部:初級教育統計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統計軟體運用、生命敘說與書寫、行為科學研究法等

碩士班:高等統計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法等

現任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兼任教授

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 訪問學者

美國密蘇里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學士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專任教授兼系主任(2006/08-2018/01)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主任(2001/08)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專任教授兼學務長(2004/08-2006/07)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教授 (1990/08-2004/07)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副教授 (1986/08~1990/07)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講師 (1981/08~1986/07)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 助教 (1979/08~1981/07)

台灣省立中興高中 輔導教師 (1973/08~1974/07) 

國家考試

民國64年考試院「社會行政輔導組」普考

民國66年考試院「教育行政」高考榜首 

​專業服務

  1. 自民國77年起至89年間約有12年擔任台北市聯招考試之闈內測驗專家。

  2. 曾兩次擔任北一女中甄試考試闈內測驗專家。

  3. 曾擔任台灣省高中聯招考試試題研究委員。

  4. 曾多次擔任台灣省高中試題競賽評審委員。

  5. 曾參與「大學考試中心」委託有關「大學聯考對高中教育之影響」、「大學入學加計高中在學成績方案之研究」等研究專案。

  6. 曾多年擔任國家考試之教育行政、社會行政、特種考試等高、普考試之測驗、統計的命題委員與閱卷委員。

  7. 曾多次擔任國家考試之特種考試(外交、法務人員)的口試委員。

  8. 曾擔任國家考試(特種考試)之典試委員。

  9. 曾擔任中國測驗學會主辦「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會議主持人。

  10. 曾擔任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論文審查委員。

  11. 曾多次擔任台灣師大進修部辦理在職教師「多元評量方法」講演。

  12. 曾多次擔任台北市、台灣省中小學校務及輔導工作評研鑑委員。

  13. 曾多次擔任台北市優良教師評選委員。

  14. 目前擔任「中華民國圖書評議基金會」評審委員。

  15. 目前擔任「中華民國少年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6. 曾多次擔任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相關課程講座。

  17. 擔任「本土心理研究」、「應用心理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等期刊之編輯委員。

  18. 曾多次擔任「中華心理衛生期刊」、「中華心理學刊」、「測驗年刊」、「教育研究資訊」、「師大學報」及多所大學學報的論文審查委員。

  19. 曾擔任台大、台師大、彰師大、市北師、國北師、中原等校之博碩士論文口試委員。

  20. 曾多次擔任中國心理學會、華人心理學家、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等研討會及其他相關學術研討會的主持人。

  21. 擔任Third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2004)學術研討會議秘書長。

著作   

A.專書

  1. 陳榮華、何英奇等(1989)。大專學生心態調查研究。台北市:嵩山。

  2. 何英奇(1990)。大學生認證危機與生命意義追尋之研究。台北市:南宏。

  3.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0)。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4. 何英奇、李義男編(2002)。國民中學綜合活動(1~3冊)。台北:光復書局。

  5. 何英奇主編(2004)。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6. 何英奇(2004)。批判研究方法的架構及其在教育與心理研究上的應用。刊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29-259頁。

  7. 何英奇(2004)。質性資料分析之教學的行動研究:紮根理論與批判論述分析法的結合。刊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327-358頁。

  8. 何英奇(2004)。蘋果vs. 蘿蔔:知識與權力關係的實例分析—對宋文里先生評論文的回應。刊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65-273頁。

  9. 何英奇 (2007)。質性研究中體驗知識的創造性詮釋:以憂鬱例。刊於吳武典、高強華主編:優質、創新與前瞻。台北:學富。231-261頁。

  10. 何英奇 (2007)。「曼陀羅:當「質」與「量」相遇時」序文。刊於張宇樑、吳樎椒譯: 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台北:學富。xi-xii頁。 

B.期刊論文

  1. 何英奇(1982)。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2. 何英奇(1982)。大學生價值結構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205-215。

  3. 何英奇(1986)。大學生自我認證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學報,31,169-200。

  4.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5. 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教育心理學報,19,105-148。

  6.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7. 何英奇(1988)。大專學生之責任感與自我統整:艾立克森青年自我統整理論之倫理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1,77-98。

  8. 何英奇(1989)。評量的基本概念。刊於專科學校教師教學評量手冊。1-28。教育部技職司印。

  9. 何英奇(1989)。精熟學習策略配合微電腦化S-P表分析診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91-214。(NSC 78-0301-H-003-02)

  10.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11.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校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35,71-94。

  12. 何英奇(1990)。道家思想的心靈觀與心理健康觀的初步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159-188。

  13. 何英奇(1990)。意義測驗之修訂:信度與校度之研究。測驗年刊,37,51-72。

  14. 何英奇(1990)。教學評量。刊於教學法研究,745-791。台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編印。

  15. 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刊於教學評量研究,1-30頁。台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編印。

  16. 陳艷紅、何英奇(1997)。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第八屆亞洲職業與教育輔導會議論文集,157-175。中國輔導學會印。

  17. 何英奇(1997)。我國青年的報應觀:公正世界信念與犯罪知覺的相關因素研究。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文集,21-66。行政院國科會印行。

  18. 許桂華、何英奇(1998)。父母獲取順從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95-220。

  19. 何英奇(1999)。IQ是神話嗎?-歷史與社會批判觀點的分析。刊於新世紀測驗學術發展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327-343。原文發表於第三屆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1997)。

  20.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刊於歐用生、莊梅枝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80-39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印。

  21. 何英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案編寫示例。刊於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案編寫示例,79-98。國立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編印。

  22. 何英奇(2002)。綜合活動教案設計之原理與示例。刊於國民中學教師課程與教材設計工作坊研習手冊,24-38. 台北市:台灣師大。

  23. 廖傑隆、何英奇(2007):集中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增近進一般字彙知識表現的效果之研究,中臺科技學報,18 (1), 133-166。

  24.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7):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以淡江、清華、師大三校為例。師大學報, 12月份。(TSSCI期刊) 

  25.  陳漢瑛、林吟霞、 何英奇 (2009)。從國小高年級學童藥物濫用的知識態度與行為談國小藥物。國民教育雙月刊,50(2),53-62頁。

  26. 陳漢瑛、何英奇 (2010)。藥物教育新思維:融入生命教育心靈層面之藥物教育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3(3), 77~104頁。(TSSCI)

 C.研討會論文

  1. 顏上玲、何英奇(2000年9月)。浴火鳳凰:口足畫家的自我超越及其生涯發展歷程。中國心理學會第三十九屆年會論文,台北市:台大心理學系。

  2. 何英奇(2000年12月)。教改有理,犯錯無罪:台灣升學主義文化改革的迷思與困境。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3. 何英奇(2001年8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論與實務分享。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4. 陳漢瑛、何英奇(2001年9月)。開放有理,性愛無罪?台灣大學生的性自由與責任觀。中國心理學會第四十屆年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心理系。

  5. 何英奇(2001年10月)。IRT在態度量表編製上的應用:以凝聚感量表為例。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師大教育學院。

  6. 莊岳霖、何英奇(2002年9月)。教師參加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溝通訓練方案之成效與歷程的研究。本文發表於九十一年度中國心理學會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7. 陳漢瑛、何英奇(2002年9月)。開放中的矛盾:台灣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之態度的研究。發表於九十一年度中國心理學會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8. 何英奇、陳漢瑛(2002年9月)。解構與批判能力之啟迪:以台灣研究生為例。發表於中國心理學會91年年會,台南成功大學。

  9. 陳漢瑛、何英奇、莊岳霖(2002年11月)。高亢與低盪:台灣青年使用搖頭丸的質性研究。發表於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10. 余憶鳳、何英奇(2002年11月)。網住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理論構。發表於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11. 何英奇、陳漢瑛 (2003)。質性研究中體驗知識的創造性詮釋。刊於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論文集」(上),420-438。

  12. 何英奇(2003年4日)。批判論述分析方法及其在教育和心理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師範大學。

  13. 張秋男、林世華、蕭次融、何英奇(2003年9月)。入學制度--考招分離的落實。 「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教改報告書研討會,國立臺灣師大教育學院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

  14. 何英奇(2003年10月)。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對台灣小學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反思。「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策略與行動:初步的構想方案」回應文。中國心理學會42屆年會,台北:輔仁大學。

  15. Chen, H. Y., & Ho, Y. C. (2003, October). Equal or not? A study of sexual double standar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Paper posted at the 42nd Anniversary Meeting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Taipei: Fu Zen Catholic University.

  16. Ho, Y. C., Chen, H. Y., & Kuo, S. (2004, May). Predicaments and harmonization of between-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Paper will be presented on Third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on, Taipei, Taiwan.

  17. Ho, Y. C., Chen, H. Y., & Kuo, S. (2002, Nov.). Abduction and metaphor: The logic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 scientific inqui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Conference of Pan-Chinese Psychologist and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Kang: Academia Sinica.

  18. 江美玲、何英奇(2005):探索諮商團體方案對情緒困擾國中生情緒調適效果之研究。台灣心理學第44屆年會論文, 2005/10/1,發表於桃園中壢中原大學。

  19. 何英奇(2005):大學生之人生目標、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憂鬱及其相關因素。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論文。2005/3/26 發表於  新竹清華大學。

  20. 何英奇、林秀英(2006)。第二代單親女性之婚姻故事及離婚生活經驗省思之質性研究。台灣心理會45屆年會。台北:東吳大學。

  21. 吳宣棈、何英奇(2006):大學院校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2006年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5日19日舉辦於台灣師範大學。

  22.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6):大一學生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淡江、清華、師大三校之比較。2006年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5日19日舉辦於台灣師範大學。  

  23.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 (2008/5/31)。三校大一學生的做功課時間、打工時間以及與校園參與、收穫自評的關係。全球化趨勢下的教育革新與展望-兩岸四地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地: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4. 呂亞蘋、何英奇(2008)。拓荒之旅:探索教育引導人員之生涯發展的敘說探究。第47 屆台灣心理學年會壁報論文,會議於2008 年10 月4 至5 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

  25. 許保惠、何英奇(2008)。台灣北區醫事放射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第47 屆台灣心理學年會壁報論文,會議於2008年10 月4 至5 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

  26. 何英奇(2008)。E世代台灣大學生次文化之省思。2008海峽兩岸大學生人格之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會議於2008 年10 月17 至18 日於山東師範大學舉辦。(國際研討會)

  27. 吳玥玲、何英奇(2008)。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2008 全國學生事務實證研究研討會。2008 年11 月21 日發表於桃園林口:長庚技術學院。

  28. 何英奇、羅芝嫺 (2009)。彩繪生命之舞的折翼天鵝:肢體殘障舞者生命經驗之探究。2009 年9 月26 日發表於第四十八屆台灣心理學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地點: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 。

  29. Ho, Y. C. (2010, August 28-29).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short form)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Paper poster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國際研討會)

  30. 唐子俊、周立修、張達人、方心慧、黃詩殷、何英奇(2010/12/4) 。精神分裂症認知行為團體之療效及治療因素之時序變化:隨機指派個案對照研究。 2010年12月4日發表於「2010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研討會」。 發表地: 台北市:實踐大學。

  31. 林少湲、何英奇(2012/3/23)。人文科系畢業生生涯轉換至服務業之初探-以轉至壽險服務業為例。發表於第七屆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員工諮商與職場健康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地點:銘傳大學台北基河校區。

  32. 林怡玲、何英奇(2012/4/28) 。國內小學階段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發表於2012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地點:國立台北教大。

  33. 徐雅玲、何英奇(2012/4/28) 。國內小學階段品德教育教學成效之整合分析.2012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2012年4月28日於國立台北教大。地點:國立台北教大。

  34. 黃尹貞、何英奇(2012/10/13) 。鏡花水月:遠距戀愛者愛情關係的詮釋現象學探究。台灣心理學會第51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亞洲大學。

  35. 洪士強、何英奇(2012/10/14) 。「牌」出心靈的故事:參加牌卡運用於生涯探索團體之經驗反思。台灣心理學會第51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亞洲大學。

D.技術報告及其他

  1. 沈六、何英奇(1986)。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巡迴班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

  2. 郭生玉、何英奇等五人(1988)。高中入學考試併計國中在校成績之相關問題及配合措施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

  3. 郭生玉、梁恆正、何英奇等六人(1991)。大學聯考對高中教育之影響。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委託。

  4. 黃政傑、曾憲政、蘇清守、何英奇、王慧娟(1992)。大學入學加計高中在學成績方案之研究計劃報告。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委託。

  5. 何英奇(1998)。唯智功績主義與正義之衝突:台灣升學主義改革的兩難困境與挑戰。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報告(NSC 87-2413-H-003-022)。

  6. 何英奇(2000)。台灣大學生性迷思之辯證與批判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報告(NSC 89-2413-H-003-076)

  7. 王忠龍、魏腓力、王玉珍、何英奇(2001)。台北市立大同高中不同管道入學學生學習狀況、生活滿意度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教育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印。

  8. 陳漢瑛、何英奇(2001)。台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物質使用行為之預測:文化價值、態度、信念、社會控制與自我控制等因素。(第一年)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案報告(DOH 90-NNB-1002)。

  9. 陳漢瑛、何英奇(2002)。台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物質使用行為之預測:文化價值、態度、信念、社會控制與自我控制等因素。(第二年)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案報告(DOH 91-NNB-1012)。

  10. 葉詔國、何英奇、陳舜芬(2003)。大一新生對大學教育的期望與其大學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報告(NSC 92-2413-H-032-00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