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陳柏霖 博士

專任教授 陳柏霖 博士 (兼系主任)
研究室:大孝館604
電話:02-28610511轉43501
 
 
 
Office time(請先預約):  
星期一 12:10-13:00;15:00-16:00
星期二 12:10-13:00
星期三 12:10-14:00
星期四 13:10-15:00
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site/henrychenpolin/home

專長

研究方法與統計、教育與正向心理學、心理測驗與評量、成人及高等教育、正向園藝療育、校務研究
目前開課
111學年度第2學期
   •  大學部:初級教育統計學、大數據在教育上的應用、正向園藝療育
曾經開課
   •  大學部課程:初級教育統計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社會科學研究法、應用心理學(跨域專長)、正向園藝療育
   •  碩士班課程:高等統計學研究
現任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教授
   •  中國文化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系主任
   •  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習中心兼任教授
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碩士 
   •  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教育學士
經歷
   •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任
   •  玄奘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  玄奘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長
   •  玄奘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學生學習發展組組長
證照
   •  教授證書
   •  副教授證書
   •  助理教授證書
特殊得獎
   •  指導科技部107、108年度大專生研究計畫榮獲指導有方獎
   •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102年度木鐸獎
   •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博士論文學術研究第一名
   •  科技部補助玄奘大學102至107學年度獎勵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玄奘大學102至107學年度教師核心能力獎勵
   •  玄奘大學106、104學年度研究優良-應用科技獎、學術著作獎
   •  玄奘大學105學年度特色教學、服務優良
   •  玄奘大學102學年度校級優良導師
論文
   •  陳柏霖(2012)。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陳柏霖(2008)。大學生錯誤因應策略及其創意成就之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著作
A.專書
  1. 段盛華、陳柏霖(2019)。校務研究實踐-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之探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67-194)。新竹市:玄奘大學。
  2. 陳柏霖、林怡慧(2019)。師生共學社群之實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43-165)。新竹市:玄奘大學。
  3. 洪雅婷、高旭繁、陳柏霖(2019)。社會科學院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分析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15-141)。新竹市:玄奘大學。
  4. 查重傳、朱美珍、陳柏霖(2019)。社會科學院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分析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93-113)。新竹市:玄奘大學。
  5. 陳柏霖、段盛華(2018)。建置及應用學生學習歷程暨表現資料庫之初探。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元年的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97-214)。新竹市:玄奘大學。
  6. 韓佩凌、陳柏霖(2017)。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臺北市:雙葉書廊。
  7. 陳柏霖、劉以慧(2013)。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社區發展─以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創意樂齡與社區學習(頁329-348)。臺北市:師大書苑。
  8. 劉以慧、陳柏霖、侯佳惠(2013)。樂齡大學學員參與創意桌上遊戲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創意樂齡與社區學習(頁103-117)。臺北市:師大書苑。
B.期刊論文
B-1.SSCI論文
  1. Chien, C.-L., Chen, P.-L., Chu, P.-J., Wu, H.-Y., Chen, Y.-C., & Hsu, S.-C. (2019).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 Validation and convergence with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s.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SSCI) 
  2. Syu, J. J., Yu, M. N., Chen, P. L., Chung, P. C. (2013). The effects of marriage on volunteering and mental health: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 Quality & Quant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ology, 47(5), 2447-2457. Doi: 10.1007/s11135-012-9663-x. (SSCI)
B-2.TSSCI論文
  1.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9)。成年早期與中期樣貌-全心學習、情緒創造、品味能力及圓滿人生之模型建構和其差異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4),207-239 。
  2. 蔡亦倫、陳柏霖(2019)。以壓力因應策略為調節變項:僑生與本地生在生活壓力與心盛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42(4),101-141。
  3. 陳柏霖、余民寧、洪兆祥(2019)。僑生與本地生的目標設定、全心學習、意志力及巔峰幸福之模型建構及其差異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131-160 。
  4. 余民寧、陳柏霖、陳玉樺(2018)。巔峰型教師的樣貌-圓滿幸福、知覺工作壓力、靈性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50(1),1-30。
  5. 陳嘉成、陳柏霖、洪兆祥、薛人華(2018)。劍的雙面刃-國中數學低成就與高成就學生學習行為組型差異之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105-130。
  6. 陳柏霖、余民寧(2018)。圓滿人生量表測量恆等性考驗及其不同成年期之差異。教育學刊,50,69-109。
  7. 陳柏霖(2018)。以全心學習為中介角色:僑生與本地生的生活目標與品味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41(2),29-58。
  8. 陳柏霖、何慧卿、段盛華、彭耀平(2017)。自我决定理論觀點下新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投入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40(4),1-28。
  9. 余民寧、陳柏霖、陳玉樺(2017)。量表長度簡化研究:「簡式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量表」修訂。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4),27-56。
  10. 劉育春、陳柏霖、洪兆祥(2017)。國中生數學考試焦慮和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學業復原力為調節角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51-176。
  11. 陳柏霖、段盛華、何慧卿、高旭繁(2017)。影響大學新生學習投入因素之研究:建構未來時間觀之學習歷程模式。教育政策論壇,20(3),95-130。
  12. 陳嘉成、薛人華、陳柏霖(2017)。向左走,向右走-影響數學低成就學生狀態改變之可能性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40(2),1-30。
  13. 陳柏霖、余民寧(2017)。享受生活片刻的能力:用心學習、品味能力及圓滿人生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40(1),57-86。
  14. 楊鳳玲、陳柏霖(2017)。寬恕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级學生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8(3),351-370。
  15. 陳柏霖、何慧卿、高旭繁(2016)。大一巔峰型新生學校生活適應、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39(2),27-59。
  16. 陳柏霖(2015)。建構幸福感教學模式融入情緒心理學課程。教育學報,43(2),89-114。 
  17. 洪兆祥、陳柏霖、余民寧(2015)。網路閱讀策略量表之測量恆等性檢驗。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4),389-415。
  18. 陳嘉成、薛人華、陳柏霖、鄧鈞文(201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個終結數學低成就循環的可能路徑。教育與心理研究,38(4),35-65。
  19.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4)。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以情緒幸福感為中介變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23-46。
  20. 余民寧、陳柏霖(2014)。幸福感教學對促進大學生正向心理的改變。教育學報,42(1),1-26。(TSSCI)
  21. 陳嘉成、薛人華、陳柏霖、趙珮晴、陳清溪(2014)。誰會是數學低成就者?-低成就發生率、篩選方法與低成就類別之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7(2),95-126。 
  22.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3)。網路閱讀態度、網路閱讀行為及網路閱讀素養之橫斷面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3),23-50。
  23. 鐘珮純、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趙珮晴(2013)。從幽谷邁向巔峰: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類型與預測因子之探索。教育心理學報,44(3),629-646。
B-3.一般論文或期刊
  1. 陳柏霖、曾郁辰、林弘偉(2019)。臺灣地區「園藝療法/介入/活動」議題研究現況之分析。東亞學術研究,1(1),151-176。
  2. 高旭繁、陳柏霖、何慧卿(2018)。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者之學習經驗。教學實務研究論叢,6,129-147。
  3. 陳柏霖(2018)。弱勢新生與一般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投入間之比較研究。教學實務研究論叢,5,23-46。 
  4. 陳柏霖、余民寧(2017)。影響中小學教師任教職志因素之調查研究。教師天地,204,1-14。 
  5.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85-98。 
  6. 余民寧、陳柏霖(2017)。高正向比值教師的真正好處-快樂教師效應。教師天地,203,1-17。
  7. 吳佳青、陳柏霖(2017)。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數學知識信念、數學自我調整學習與數學成就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1,49-81。
  8. 陳柏霖(2016)。科學問題發現概念、發展及其與教學實務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0(2),1-19。
  9. 余民寧、陳柏霖(2016)。解開幸福的秘密:正向比值是一個關鍵。學校行政雙月刊,105,133-151。(TCI-HSS、外審機制)
  10. 陳柏霖(2016)。整合式課程設計:關鍵學習落實在心理統計學課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1),109-140。
  11. 劉佩雲、陳柏霖(2015)。網路學習之知識信念與學習成效的關係:以後設認知為中介效果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4),23-48。
  12. 陳柏霖(2015)。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3),103-130。
  13. 陳柏霖、劉佩雲(2015)。大學生後設認知策略、網路學習行為與心理學學習成效之關係。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4,35-71。
  14. 王素芸、陳柏霖(2015)。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之特質與評選指標的建議。教學實務研究論叢,1,1-32。
  15. 陳柏霖、余民寧(2015)。從幽谷邁向巔峰:臺灣民眾心理健康的分布。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4,35-65。
  16. 陳柏霖、余民寧(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家庭閱讀活動、閱讀策略及閱讀行為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6,23-45。 
  17. 陳柏霖、余民寧(2014)。國小四年級學童自律學習、知覺努力態度對數理成就之影響。玄奘大學社會科學報,12,147-187。 
  18. 張德永、陳柏霖、劉以慧(2013)。以結構方程式模型驗證社區領導者特性、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之關係。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0,53-70。
  19. 陳柏霖、湯雅芬(2013)。大學新生知識管理能力及其運用-以「大學入門」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專刊,7,237-260。
C.研討會論文
C-1.英文發表
  1. Chen, P. L., Lin, C. H., Lin, I. H., & Tuan, S. H. (2019).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and career planning for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s on practica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 East Asian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th Annual Conference held in Taipei, Taiwan, September 25-27, 2019.
  2. Chen, P. L., & Yu, M. N. (2019).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avoring beliefs, capacity to savor, and flourishing lif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ew Zealand Psychological Society held in Rotorua, New Zealand, August 27-30, 2019.
  3. Yu, M. N., Hsu, Y. H., & Chen, P. L. (2019). Can we activate the awe-emo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picture-wat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ew Zealand Psychological Society held in Rotorua, New Zealand, August 27-30, 2019.
  4. Lin, I. H., Lin, C. H., & Chen, P. L., & Victor, B. (2019). Applications of GIS in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9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IR) Forum held on the Denver, CO, 27-31, May.
  5. Chen, P. L. (2018). Effect of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e capacity to savor, well-being, and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benefit of tourists' leisure fa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rticultural Therapies held on the Taichung, TW, 15-16, November.
  6. Chen, P. L., Hung, C. H. & Yu, M. N. (201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oal setting, mindfulness learning, volition, and flourishing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local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ICEPS) held on the Tokyo, Japan, 10-12 July.
  7. Hung, C. H., Chen, P. L., & Yu, M. N. (2018). Funct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Savor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al Creativity and Flourishing Lif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ICEPS) held on the Tokyo, Japan, 10-12 July.
  8. Yu, M. N., Weng, Y. Y., Li, P. H., Lin, C. W., Hsiung, S. Y., & Chen, P. L. (2018). Well-being 2.0: Embracing the dark side and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ety (ICEPS 2018) held in Tokyo, Japan, July 10-12, 2018.
  9. Chen, P. L., & Yu, M. N. (20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fe goals, enhanced hope, savoring and flourishing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Taiwan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STEL) held on the Hiroshima, Japan, 4 - 6 July 2017.
  10. Chen, P. L., Hung, C. H. & Yu, M. N. (2017).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a mediator for mindfulness and depression for colleges’ student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STEL) held on the Hiroshima, Japan, 4 - 6 July 2017.
  11. Yu, M. N., & Chen, P. L. (2017). Comparison of several mediation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from work-stress to depr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STEL) held on the Hiroshima, Japan, 4 - 6 July 2017.
  12. Chen, P. L., & Ho, H. C., & Liu, F. C (2017).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for freshm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IR) Forum held on the Washington, DC, May 30 – June 2, 2017.
  13. Chang, N. H., & Chen, P. L. (201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experienc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tudent engagement in Taiwan college freshm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ighth 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CE2016) held on the Art Center of Kobe, Kobe, Japan, October 20- 23, 2016.
  14. Chen, P. L., Tuan, S. H., & Kao, S. F. (2016). Constructing the model learning of future orientation: exploring what factors influence freshmen learning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CIRT) held on the Asia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May 20-21, 2016.
  15. Chen, P. L., & Yu, M. N. (2016).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flourishing life rel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 that savoring mediat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CP) held on the Art Center of Kobe, Kobe, Japan, March 31- April 3, 2016.
  16. Yu, M. N., Hsieh, J. C., & Chen, P. L. (2016). What the benefits of positivity ratio really are? The happy teacher effe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CP) held on the Art Center of Kobe, Kobe, Japan, March 31- April 3, 2016.
  17. Chen, P. L., & Yu, M. N. (2015). What does the flourish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 look like: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ety (ICEPS) held on the Loisir Hotel & Spa Tower Naha, Okinawa, Japan, July 29-31, 2015.
  18. Yu, M. N., Hsieh, J. C., & Chen, P. L. (2015). The key unlocks the secret of well-being: The positivity ratio does matt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ety (ICEPS) held on the Loisir Hotel & Spa Tower Naha, Okinawa, Japan, July 29-31, 2015.
C-2.中文發表
  1. 蔡亦倫、陳柏霖(2020年,11月)。從幽谷邁向巔峰:再驗僑生心理健康狀態。論文發表於玄華元策略聯盟主辦之「2020玄華元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2. 陳柏霖、葉怡伶(2020年,11月)。苗栗縣民眾心理健康與成癮之樣貌與未來發展方向。論文發表於苗栗縣政府毒品防制及心理衛生中心主辦之109年度「跨領域的對話:成癮行為及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會」,苗栗縣。
  3. 陳怡萍、李麗玲、陳柏霖(2020年,11月)。國中女性特教教師職業與家庭衝突及圓滿人生之關係:以品味能力為調節變項。論文發表於苗栗縣政府毒品防制及心理衛生中心主辦之109年度「跨領域的對話:成癮行為及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會」,苗栗縣。
  4. 陳柏霖、陳玉樺、余民寧(2020年,11月)。大學生家務勞動對全心、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之差異情形。論文發表於苗栗縣政府毒品防制及心理衛生中心主辦之109年度「跨領域的對話:成癮行為及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會」,苗栗縣。
  5. 謝永琪、陳柏霖*(2020年,10月)。臺灣園藝療癒方案效果之後設分析。論文發表於台灣心理學會主辦之「台灣心理學會年會」,台北市。
  6. 廖敏雁、陳柏霖*(2020年,10月)。從諮商心理師觀點探討新移民女性心理諮商之經驗。論文發表於台灣心理學會主辦之「台灣心理學會年會」,台北市。
  7. 郭昊綸、陳柏霖*(2020年,10月)。幼兒父母回應、安全依附與情緒調節之關係。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之「2020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8. 張育裴、陳柏霖*(2020年,10月)。親職教養行為與幼兒社會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有無手足為調節角色。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之「2020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9. 陳湧壬、許恩維、古偉彤、理昱堯、陳柏霖*(2020年,8月)。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成員社團組織溝通、社團團隊默契與社團凝聚力之關係。論文發表於中華學生事務學會主辦之「2020學生事務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10. 陳幸端、陳柏霖*(2019年,11月)。中小學退休老師正向事件、品味能力及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論文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台灣心理學會年會」,高雄市。
  11. 徐郁茹、陳柏霖*(2019年,11月)。國中教師品味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創造性轉化為中介角色。論文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台灣心理學會年會」,高雄市。
  12. 歐瑄瑋、陳柏霖*(2019年,11月)。人格特質對謙虛之關係-以敬畏為中介變項。論文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台灣心理學會年會」,高雄市。
  13. 陳柏霖*(2019年,5月)。提升心理學研究法課程學生學習成效之教學實踐。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多元升等辦公室主辦之「2019高等教育教學實務研究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14. 查重傳、朱美珍、陳柏霖(2019年,5月)。社會科學院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分析研究。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多元升等辦公室主辦之「2019高等教育教學實務研究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15. 洪雅婷、高旭繁、陳柏霖(2019年,5月)。大學生過往學習經驗、生涯意向、學習投入與學習期待之關係。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多元升等辦公室主辦之「2019高等教育教學實務研究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16. 張乃皓、陳柏霖*(2019,4月)。大學生自我效能與憂鬱之關係:以未來時間觀與品味信念為中介。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辦之2019「玩」的正向心理饗宴-正向心理實務的新趨勢研討會,新竹市。
  17. 陳雨航、陳柏霖*(2019,4月)。國中特教教師堅毅性格與職業倦怠之關係:以品味能力為中介角色。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辦之2019「玩」的正向心理饗宴-正向心理實務的新趨勢研討會,新竹市。
D.科技部及各部會計畫
  1. 陳柏霖(2020)。社區大學學員恆毅力、心理資本及學習投入之關係-橫斷及縱貫性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MOST109-2410-H-034-039)。
  2. 陳柏霖(2020)。幸福感教學2.0融入正向園藝療育課程之成效。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畫編號:PED1090680)
  3. 陳柏霖(2019)。高齡者品味、復原力、圓滿之關係及其品味介入對復原力、圓滿之影響(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034-058)。
  4. 陳柏霖(2018)。幸福心理學課程融入反思寫作對幸福感提升之成效。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
  5. 陳柏霖(2017)。農業療育培訓方案與效益評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科技計畫(106農科-8.5.6-輔-#1)。(二年期)
  6. 陳柏霖(2016)。認識自我、探索生命意義與實踐生涯使命之逐夢計畫。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大專校院生涯輔導工作活動型計畫」。
  7. 陳柏霖(2016)。探究用心學習、品味能力及情緒創造力對巔峰人生的影響:比較不同成年期的差異。科技部計畫成果報告。
  8. 陳柏霖(2015)。多元文化背景的心理素質:僑生的目標取向、用心學習、意志力及巔峰幸福關係之縱貫性調查研究。科技部計畫成果報告。
  9. 陳柏霖(2014)。教育幸福的追尋:天賦潛能、用心學習、正向品味及巔峰人生之研究。科技部計畫成果報告。
E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指導
  1. 陳柏霖指導、鍾婷羽執行(2020)。情緒創造力對僑生學習動機和學業投入的預測作用:以學業情緒為中介 (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9-2813-C-034-034-H )
  2. 陳柏霖指導、陳湧壬執行(2019)。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成員社團組織溝通、社團團隊默契與社團凝聚力之關係(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8-2813-C-034-071-H)
  3. 陳柏霖指導、蔡亦倫執行(2018)。僑生生活壓力、自我悲愍及心理健康之關係。(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7-2813-C-364-003-H)
  4. 陳柏霖指導、蔡亦倫執行(2017)。僑生與本地生的生活壓力與巔峰幸福之關係—以壓力因應策略為調節角色。(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6-2813-C-364-007-H)
  5. 陳柏霖指導、吳如安、曾郁辰執行(2017)。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客家意象、品味與創造力之心理歷程探究。(客委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
  6. 陳柏霖指導、曾郁辰執行(2016)。上學難不難?─由教師及家長觀點探討拒學症學生拒學歷程、行為及影響因素。(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5-2815-C-364-005-H)
  7. 陳柏霖指導、劉芷萱執行(2014)。大學生自我概念混淆、解釋風格對生活適應的關係。(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03-2815-C-364-004-H)
F碩士論文指導
  1. 陳宛妤(2020)。經濟弱勢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心理資本及學業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 黃佑嘉(2020)。臺灣心理師靈性幸福感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 呂至亞(2020)。以園藝治療方案探討高齡者品味、幸福感對於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4. 陳彥瑀(2019)。職業軍人恆毅力、主觀幸福感與職業倦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5. 歐瑄瑋(2019)。人格特質對謙虛的影響-以敬畏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6. 謝永琪(2019)。臺灣園藝療癒方案效果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7. 陳幸端(2019)。中小學退休老師正向事件、品味及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8. 林弘偉(2019)。心理師透過園藝療育應用休閒農場可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9. 張乃皓(2019)。大學生自我效能與憂鬱之關係:未來時間觀及品味之雙路徑中介效果與遠程中介模式檢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0. 華李君(2019)。透過跨文化溝通教學課程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文化素養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1. 謝永琪(2019)。臺灣園藝療癒方案效果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2. 廖敏雁(2018)。從諮商心理師觀點探討新移民女性心理諮商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3. 陳怡萍(2018)。國中女性特教教師職業與家庭衝突及圓滿人生之關係:以品味能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4. 許銘峯(2018)。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效能、學習狀況及學業表現之路徑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5. 彭怡嘉(2018)。男性新手諮商心理師工作適應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6. 洪吟嘉(2018)。大學新生心理資本、學習投入及學習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7. 陳雨航(2018)。國中特教教師堅毅性格、品味能力與職業倦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8. 徐郁茹(2018)。國中教師品味、創造性轉化及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19. 游惠娟(2017)。樂齡學習者參與樂齡學習中心正念課程與幸福感之關係。(現職:桃園縣武漢國小教師)
  20. 陳柏勳(2017)。男同志正向情緒、生命態度對同志身份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1. 沈杏如(2017)。幸福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感恩與希望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2. 趙于宣(2017)。成人自我悲憫與憂鬱之關係研究:以巔峰幸福感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3. 涂博珵(2017)。大學生職業興趣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與劉峰旗博士共同指導)
  24. 周益右(2017)。新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投入及博雅核心能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5. 閻桂春(2016)。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女性配偶知覺之親職角色信念、成就動機與職家衝突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6. 徐知音(2016)。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女性配偶職家衝突與圓滿人生之關係:以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7. 劉育春(2016)。國中生數學考試焦慮和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學業復原力為調節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8. 吳佳青(2016)。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數學知識信念、數學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29. 許嘉容(2016)。銀行從業人員正向比、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的關係-以個案金控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0. 劉亭秀(2016)。國中階段貧窮學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1. 陳憶萱(2015)。兒童讀經學習投入與品格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2. 沈妙珊(2015)。社區兒童讀經班教師教學信念、心理資本、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3. 謝麗文(2014)。國小學童閱讀興趣、教育幸福感及成就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4. 劉穎幸(2014)。國小學童教育幸福感、歸因型態及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5. 許采甯(2014)。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感恩心與教育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6. 楊鳳玲(2014)。寬恕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级學生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37. 吳翊寧(2014)。網路美妝商店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地區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與曾光榮博士共同指導)
  38. 陳柏諺(2014)。服飾品牌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地區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與曾光榮博士共同指導)
 
瀏覽數: